產品經理精進之體系思維
最近看了不少歷史紀錄片和電視劇,講訴各個王朝的改朝換代的故事。看著王公將相,個個長袖善舞,頗有種特別的思緒。眼見他高樓起,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如果把我們產品經理帶入進去,會是一個什麼樣的職位呢?
和大家分享一個平日裡的故事。業務部門給我提了一個需求,希望能早日實現,可是身為產品經理必然會仔細考慮一番,發現這其中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也就是我們常常感覺的,業務方提的什麼鬼需求,怎麼實現?
因此呢,我就給人家再次確定,並給了其他的實現方案。然而,業務方多次強調,這是個老闆/使用者提到的需求,就是這樣子的,叫我千萬不要更改。總而言之一句話,你照著做就好了。
可笑的事情來了。當我出完方案,拉著業務方、老闆過的時候,發現了這根本不是老闆想要的東西,也就是老闆傳達給業務方,在傳達給我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大的偏差,所以老闆再次強調了關鍵點,這我才知道怎麼做。
更可笑的事情又來了。當這個需求,以及所制定的規則和方案,落地到技術實現的時候,發現老闆和業務方想要一個更大的框架,當前的方案根本無法滿足。
最終,我陷入兩難的地步。滿足當前需求和制定產品體系框架。
那麼今天,我就來和大家說說這個問題。
產品體系框架是產品經理心裡的一杆秤
不管你是負責業務線,還是僅僅的一個小功能,你都得清楚,在這裡你可以做什麼。因為你不能瞎幹、蠻幹,否則最終能走向哪裡,你肯定是不清楚的。
舉個例子:一個月前,領導要我負責CRM系統和BI資料系統兩項業務體系的建立。可是對於我來說,一點也不懂。於是乎,我將當前所有相關的需求整理起來,然後分類,規劃了4個版本的功能迭代,以此來滿足當前各個業務方的需求。
可是,最後在和領導討論的時候,被BOSS一頓批,核心問題就是,找我來的目的不僅是讓功能迭代,而是從根源上講,要降低企業的開發成本,否則每次都是要推到重做,我需要做的是一套完整的產品體系框架,這個框架是要和延展性的,這樣在做功能的時候,才能把對應的業務,加入到對應的模組當中,然後排期實現。

CRM大神“楊堃”整理的體系架構圖
從那天起,我忽然間明白了產品體系框架的意義所在。我也忽然清楚了為什麼當時產品總監一定要寫產品體系框架的PPT,因為這不是白寫的,戰略意義重大,當你清楚了框架,你就能安排人手去實現。每個業務或是功能做到什麼地步,就由下面的人來處理,抓住幾個核心的業務,就能保證產品的良性發展。
所以說,產品的框架思維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朝令夕改的。是經過了縝密思維,多次討論確定的一條線,當全部都完成的時候,那就是業務結束的時候。新的業務是否要在此基礎上進行,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這就是產品經理精進的業務化思維,當你負責的產品越大,上面的圖就會越大,你的責任也就更加重,這時產品經理前進的必修課。
功能需求是框架體系的一個模組
當我們心中有了明確的產品體系框架時,不管什麼業務需求或是功能迭代的需求,我們都可以從容不迫的來看待,加在什麼地方,怎麼實現,具體的樣式如何,這些我們都可以找到特定的位置,然後加以實現。
做了兩年的產品,忽然間發現這個理論體系挺值得思考的。最開始野路子,走到哪算到哪,只要把當前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這是我一直堅信不疑的提高方式,所以不斷的強化自己的執行力,也不斷的思考怎麼才能做好,並帶動整個團隊做的更好。所以,最後在團隊管理上、專案管理上、產品執行上投入了自己大量的時間,也獲得了相應的提高。
可是,問題來了,自己產品的技能增長的很慢,和產品總監相比,我也不知道缺少了什麼。因為每個版本就是從需求池中挑選幾個優先順序較高的需求,拿出來實現,總覺得少了點什麼。
直到最近想清楚的產品體系框架,是我之前更多的拘泥於功能需求,然後是模組,最後是體系,是自下而上的方式。而實際的過程中,更多的要自上而下。
總之就是,自上而下規劃,自下而上檢查。

好了,今天的分享結束了,歡迎大家前來和我聊天,我願意給大家無償解決產品日常問題,請註明來源哦,3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