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如何保證產品業務茁壯成長?

最近甲骨文中國裁員,甲骨文中國被裁員工甚至走上街頭去拉橫幅維權,又一海外科技公司在華研發人員撤離。不少海外科技巨頭可以在全世界其他地方能夠規模擴張的模式,到了中國就遭遇水土不服,被殘酷的競爭無情淘汰出局,不得不讓人唏噓。
對於一條產品業務能否最終落地來講,其中的關鍵在於作為產品&業務的負責人,是否真正能夠因地因時制宜,保持業務的強健活力,而不至於被時代的洪流淹沒。
PM定位
移動網際網路這一波浪潮接近尾聲,市場上投資人已經很少投資和看好C端業務,B端逐步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但市場上產品從業者多為C端從業者,C端產品從業者特點多與功能、互動、體驗打交道,變現由商業化部門負責。而主流的B端業務,產品本身即可變現,因此C端PM普遍缺少商業化和業務認知。
而B端產品經理相比C端更加接近商業本質,既要解決產品生產的問題,還要解決產品營銷的問題,更加符合《產品經理第一本書》對產品經理能力的要求。目前市面上B端產品經理需求呈現井噴式增長,B端產品經理從業者也多由之前C端業務轉型過來,對B端產品經理範疇認知較淺。如果業務產品經理對業務和商業認知較淺,那麼業務是無法有效推進和開展的。
因此想要在這個時代開展B端業務,首先就需要建立起新型的產品經理認知:產品經理既要解決產品生產(需求-方案-研發上線),還需要解決產品售賣和實施服務問題。產品工作範疇被拉伸,對產品經理的要求也變得陡然上升,難怪哥喬斯稱企業培養合格產品經理需要數年時間。B端產品即商品,首先能夠可售賣和可交付,其次才是逐步版本迭代,這是需要與C端產品相比克服的認知差異。
組織資源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產品經理認知與素質具備了,需要相應地資源來支援產品生產與營銷的落地工作。常見公司組織形態有兩種:共用資源和事業部。共用資源組織形態的好處在於利用已有組織能力,可以很快匹配出生產與落地資源加速落地,並且能夠與已有業務協同。但劣勢在於共用資源,難以激發組織內部對新業務支援積極性和資源傾斜,導致需要投入很大力氣在內部資源爭取與賦能上。事業部組織形態的好處在於自成生態體系,所有資源獨佔,均為業務服務,有助於業務推動落地。但劣勢也非常明顯,成功與否較為依賴人治,選的職業經理人好,業務就能落地快速,如果否,則是災難。另外就是事業部會導致山頭問題,導致公司業務之間難以有效協同,互相扶持。
小樂帝之前工作經歷中,既經歷過獨佔業務事業部形式的組織,由於資源獨佔,生產落地產品非常快速,但也會意識到與其他部門協同較少,獨立於公司戰略規劃之外,屬於雞肋型業務,沒有任何收入,但又給公司描繪規模化變現希望。
後續由於負責新的產品方向,與事業部內部共用資源。新產品底子薄基數小,一度陷入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基數小沒有資源,沒有資源基數難以做大,甚至沒有資源支援修復線上問題。共用資源的階段,所有人員和資源都會在主要出業績的業務裡打轉,推動業務向前可謂舉步維艱。
人員分工
創業公司早期,創始人就是產品經理,需要協調產品生產與產品營銷,隨著業務逐步發展需要不斷拆分和固化角色。引入專業人才的價值在於可以抽出精力專注業務本身發展和規劃,而專業人士去解決落地執行推進的問題。如果過於陷入細節,就會導致有苦勞沒功勞,對業務線本身也是不負責任的表現,並非是使業務茁壯成長最佳路徑。
之前工作經歷中不乏這樣的同事,個人能力超強,一個人能夠扛得住十幾個客戶售前、實施、運維工作,早出晚歸每天如此,最終導致家庭矛盾,無奈離職。當時的問題主要在於工作量明顯超出一個人能負擔的情況,這位同事不善表達,管理層也沒有主動去解決問題,此同事離職後,並未得到應有的正面評價,職場終歸認功勞不認苦勞。
當發現力有不逮需要招募人員分擔工作時,最佳實踐應該是主動爭取招聘資源,而非將自己陷入線性的執行工作中,方向和節奏問題是更加根本和決定性的。
相關知乎live推薦:












關於作者:
小樂帝,一線AI產品經理、簡書科技優秀作者、產品經理讀書會創始人。
AI社群:
AI產品經理探索小組QQ群:634414026
學習轉行人工智慧/AI QQ群:704965446
To B產品經理交流QQ群:785500741
產品經理校招求職QQ群:736083600
「產品經理讀書會」
專注於愛讀書愛思考的產品人提供讀書推薦、產品思考、以書會友的環境
歡迎愛讀書的產品人分享產品道路上的感悟
歡迎關注公眾號:產品經理讀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