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3.5星|《權力密碼—當歷史遇見經濟學》:韓信不是軍神,項羽不是戰神

3.5星|《權力密碼—當歷史遇見經濟學》:韓信不是軍神,項羽不是戰神

權力密碼—當歷史遇見經濟學(用經濟學思維破解政治智慧!看古代高人如何運籌帷幄、縱橫捭闔,成就千古令名。)

權力密碼—當歷史遇見經濟學(用經濟學思維破解政治智慧!看古代高人如何運籌帷幄、縱橫捭闔,成就千古令名。)

作者對戰國到西漢初年的歷史事實做了新的敘述,有一些是顛覆常識的,基於這些顛覆後的史實,從管理學的角度做了一些解讀,跟經濟學關係不大。

解讀有點意思,但是顛覆的證據太少,沒交代作者的歷史學學術素養,也沒交代這些顛覆的觀點是作者個人的看法還是其他學者的觀點,在史學界認可度如何,我認為可信度存疑。

另外書中對作者的介紹非常含糊,也是本書一大缺陷。

舉幾個顛覆史實的例子: 1:趙括比廉頗更有實戰經驗,長平之戰後期,趙國已經是必敗的局面,趙王和廉頗無恥地把責任推給了死去的趙括;
2:韓信的軍事指揮水平跟灌嬰、曹參、周勃大概是同級別的,他的許多故事是元朝的說書人編出來的;
3:項羽破釜沉舟之後並沒有打敗章邯,只是跟後者結盟,也沒有坑殺二十萬降卒,因此不敢留在關中。

總體評價3.5星,還不錯。

以下是書中一些內容的摘抄,#號後面是kindle電子版中的頁碼:

1:紂王登基以後,一方面打壓貴族出身的官員,一方面開始大量從平民甚至奴隸階層選拔人才,同時還宣佈,貴族的奴隸只要進入朝歌,就可以算自由民。#177

2:其實在歷史上,還真有一位在設定上非常接近“江左梅郎”的人物,就是戰國初期的吳起,他身上甚至比小說裡的梅長蘇,更多了幾分悲壯的色彩。#222

3:我們知道,同樣職業化的斯巴達勇士,真正能打仗的其實也就萬數來號人,而吳起組建的魏武卒一共是五萬人,他們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以平局告終。#265

4:事情不止如此。韓非還以私德不檢為理由,力主嬴政殺掉負責情報工作的大臣姚賈,這位差不多就相當於現在美國的中情局局長的角色。韓非的這個提議還真有人跟著應和。#336

5:趙國的變法改革,就是著名的“胡服騎射”。這個提法表面看上去好像就是一個軍隊方面的改革,也順便改了一下大臣們的著裝。但實際上,趙武靈王的真正意圖是削藩。#384

6:原因很簡單,藺相如出身寒門,又是被火箭式提拔上來的,除了趙王他沒有任何人可以依託,所以在忠誠度上絕對不會出現問題。無論是“完璧歸趙”還是“澠池會盟”,他做得成不成功另說,但每次都是在以命相搏。#513

7:首先我們按時間推算,趙括那個時候應該是三十多奔四十的歲數,而且在此之前,他一直在他父親——名將趙奢的麾下做參謀,趙國對秦國不多的幾場勝仗,比如麥丘、闕於,趙括基本都參與了。要是論對秦軍的作戰經驗,其實趙括反倒比廉頗強,所以趙括根本就不是什麼有名無實的毛頭小子。#531

8:趙王不知道,但趙括自己肯定知道這是有去無回。趙括的母親在趙王面前竭力貶低自己的兒子,實在攔不住了,又讓趙王承諾一旦戰敗追究責任,不能殃及趙括的家人。#592

9:真正的問題其實還是出在公叔痤身上:私心實在太重。他一直雪藏【商鞅】這一個大才,直到意識到自己時日無多的時候,才發現門生故吏沒一個堪用之才,自己的小圈子裡找不出一個可以接班的人,而一旦這個權力圈子散了,公叔痤家族的利益也會隨之失去保障。#678

10:前面我們說到,“商鞅變法”可能是歷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內部改制重組。和電視劇《大秦帝國》裡面演的不太一樣,真實的秦國變法,裡面不光有決心、有熱血,更重要的是這裡面的技術含量是非常高的。#767

11:兩千多年以前,秦人以法治國、以法強國,最終一統天下。其實歷朝歷代,哪一朝都有法,但完全用法律來維持社會運轉,而不是把法律當成官員手裡一個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工具,在古代也就只有秦這一朝。#851

12:於是,在一場學術活動的掩護之下,呂不韋不聲不響就建立起了自己的基本盤。他的支持者,是這個國家裡知識水平最高、最聰明的一批人,這些人當中,身居要職或是手握大量政治經濟資源的,自然不在少數。#1061

13:而李信也並沒有就此從歷史上消失。在滅楚之戰失敗以後,嬴政只是暫時把他雪藏了起來。滅楚戰爭結束以後,李信再度被起用,被派到了王翦之子王賁麾下,參與了剿滅燕國在遼東殘餘勢力的戰爭。#1165

14:正是秦始皇的這個安排,給秦朝的政治穩定埋下了隱患。李斯原本是司法機關的一把手,如今上調成了行政機構的首腦,這麼一來,就等於讓權力結構中原本平行的兩條線,在李斯這裡出現了一個交點。#1280

15:李斯真正恐懼的,不是扶蘇也不是蒙恬,而是到點下課,失去權力。面對如此強勢的丞相,任何一個正常繼位的新皇帝,都會想方設法讓他依照慣例謝幕。#1309

16:王綰的這一通折騰,給國家埋下了隱患。面對官員們氣勢洶洶的逼宮,很多原本該做的事,嬴政都沒法做了。譬如說,嬴政到死都沒立太子,因為一旦立了太子,不管太子是誰,都意味著其他皇子再沒什麼指望了,那麼他們很可能就會成為分封制的支持者,#1504

17:事實是,秦軍王離部放棄抵抗,是在“破釜沉舟”一個月以後的事,而章邯所部停戰,則是十一個月以後的事。而這段時間裡,楚軍和秦軍的防線基本沒什麼變化,即便是《史記》裡也沒有關於這段時間秦軍傷亡數字的記載。#1971

18:正是秦國內部的政治傾軋四處波及無辜,導致秦軍將領處於自保和失望的雙重心態,最終放棄了對咸陽政府的支援。而從項羽這邊來說,一場原本是要弄死他的政治陰謀,反倒以楚軍的不戰而勝告終,在各路諸侯中,項羽從一個弱勢的繼承人,變成了擊敗暴秦的英雄。#1979

19:或許有人問,不是秦國二十萬降兵最後都被項羽坑殺了嗎?非常遺憾,這個說法只見於《史記》這一本書,除此之外,再無其他文獻或是考古證據能證明。#2000

20:其實項羽在鴻門不殺劉邦,並非是什麼婦人之仁,相反這是非常明智的。因為即便你殺了他,漢軍也未必就一定會潰散,最後很可能還是要兩軍正面交戰。而無論是章邯手裡的秦軍,還是其他諸侯的雜牌軍,項羽都無法真正控制人家。#2029

21:所謂分封十八路諸侯,這裡面除了瓜分了秦地的章邯、司馬欣、董翳這三位外加劉邦以外,其他諸侯都是當地的地頭蛇出身,所謂的封地原本就是他們在天下大亂以後實際控制的地盤,分封無非是對既定事實走個程式、昭告天下而已,項羽這個縱長在裡面扮演的角色,其實就相當於現在公證處的公證員。#2075

22:彭城一戰劉邦敗了,但除損失了一部分面子以外並沒有傷筋動骨,至於戰損,他前面損失多少,後面蕭何馬上就能給補上多少。項羽可就就慘了,雖然打贏了,但是自己的場子被砸得七零八碎,最後算下賬來他還是淨損失。比之更要命的是,一連串的軍事勝利,讓楚軍的將軍們都得上了項羽依賴症。#2105

23:所謂楚制,說白了就是家族管理、血親政治,家就是國,國就是家,二者根本無從分開。戰國時的楚國,本質上更像是一個貴族共和國,甚至說是一個聯邦。#2134

24:張良的爺爺張開地、父親張平都曾是韓國的丞相,兩人一共經歷了五代韓王。從技術角度來說,權力能夠在王族血統以外世襲傳承,唯一的解釋不是這個人賢能,只能是這個家族的勢力太強大了。#2375

25:張良和劉邦初次相遇的時候,就已經自費組建了一支私人武裝,這哪裡是道骨仙風,明明就是漢朝的杜月笙。#2380

26:劉邦用的人,有個說法叫無恥嗜利之徒。恰恰因為這幫人嗜利,激賞機制才好運轉,要是這些人天天玩情懷,死活不提利益訴求,可心裡算盤又打得噼啪響,面對這麼一群人,估計老闆會直接瘋掉。#2439

27:第一階段,還定三秦。劉邦從漢中打回關中,滅了章邯、董翳、司馬欣這三個前秦將領,基本掌握了戰國後期秦國所控制的疆域。漢軍打得最慘烈的時候正是這個階段,連侯爵一級的高階將官,都陣亡了兩個。但是這種情況在後來再未出現過。而漢家天下的大勢,正是在這個階段奠定的。#2453

28:打仗歸根到底拼的是國力。劉邦既然恢復了戰國後期秦國的疆域,那就說明當時的力量對比也基本恢復到了戰國後期的樣子,漢取代了秦成為天下的NO.1。#2456

29:大部分時間,和項羽主力在打仗的,一直是劉邦親率的那支漢軍。韓信真正和項羽正面交手,已經是項羽被困在垓下的時候,那會整個楚漢戰爭已經進入尾聲。#2467

30:說韓信是項羽在戰場上的剋星,是言過其實的。像“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十面埋伏”這些傳說,都是元朝以後,由說書人口口相傳流傳下來的,這些故事在史書裡都不存在。#2470

31:蕭何、陳平、張良,這些人的功績和影響力都遠大於韓信。這些人都得以善終,唯獨韓信死於非命,所以所謂“功高震主、兔死狗烹”的說法,細琢磨的話,其實是站不住腳的。#2530

32:西漢的政治體制是“一國兩制”,函谷關以西,延續秦朝時的郡縣制,算是中央政府的自留地;函谷關以東,就是封國制了,封王們在封地有官員任免權、收稅權甚至武裝力量。#2611

33:所以,自劉邦開始,漢朝的政策就是進三退二——秦朝進三步、漢朝退二步。無論是“一國兩制”,還是低稅率,本質上都是在給既得利益集團讓利。秦始皇打了他們一棒子,漢朝給了他們一個甜棗,於是利益集團就可以和中央之間暫時相安無事。#2640

 

全文完


 2018左其盛好書榜(截至11月30日)

 2018左其盛差評榜(截至11月30日)

 2018讀過評過的400多本書(截至10月31日)

 本號近800篇書評的索引與書單

 想跟小編討論請移步知識星球

 

更多良心書評參見我的公眾號:左其盛經管新書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