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筆記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筆記

        品德成功論提醒人們,高效能的生活是有基本原則的,只有當人們學會並遵循這些原則,把它們融入到自己的品德中去,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與恆久的幸福。

                品德與個人魅力孰重

                光有技巧還不夠

                思維定式的力量

                思維轉換的力量

                以原則為中心的思維定式

                成長和改變的原則

                癥結在於治標不治本

                新的思想水平

七個習慣: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不斷更新

   

習慣是知識、技巧和意願的交叉點。知識是做什麼和為何做,技巧是如何做,而意願是動力------想做。所有這三者必須集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個習慣。

習慣有巨大的引力-------比大多數人認識到的或願意承認的還要打。打破一個根深蒂固的習慣需要做出極大的努力,而且一般還會涉及生活的重大變化。

強調以原則為中心,以品德為基礎,要求“由內而外”地實現個人效能和人際效能。“由內而外”的意思是從自身做起,甚至更徹底一些,從自己的內心做起,包括自己的思維定式、品德操守和動機。

品德實質上是習慣的合成。俗語說:“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品德,品德決定命運。”習慣對我們的生活有極大的影響,因為它是一貫的,在不知不覺中,經年累月影響著我們的品德,暴露出我們的本性,左右著我們的成敗。

 

七個習慣並非零落、分散的心理法則。他們符合成長規律,提供了開發個人和人際效能的漸進、連續和高度整個的方法,讓我們依次經歷“成熟模式”---由依賴到獨立,再到互賴,不斷進步。

產出與產能平衡的原則是效能的精髓,放之四海而皆準。不管你是否遵從,他都會存在。它是指引人生的燈塔,是效能的定義和模式,是本書中七個習慣的基礎。

個人領域的成功:從依賴到獨立

         習慣一    積極主動--------個人願景的原則

                人性的本質是主動而非被動的,人類僅能針對特定環境選擇迴應方式,更能主動創造有利的環境。

                        三種價值觀:經驗價值觀--------來自於自身經歷     創造價值觀--------源於個人獨創        態度價值觀--------即面臨絕症等困境時的迴應。

                        逆境往往能激發思維轉換,使人以全新的觀點看待世界、自己與他人,審視生命的意義,進而思考應該如何應對,這種更寬廣的視角反映的就是可以提升和激勵所有人的態度價值觀。

  

                刺激與迴應之間,人有選擇的自由,選擇的自由包括人類特有的四種天賦。除自我意識外,我們在擁有“想象力(Imagination)”,即超越當前現實而在頭腦中進行創造的能力;“良知(Conscience)”,即明辨是非,堅持行為原則,判斷思想、言行正確與否的能力;“獨立意志(Independent Will)”,即基於自我意識、不受外力影響而自行其是的能力。

                積極主動不僅指行事的態度,還以為這為人一定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個人行為取決於自身的抉擇,而不是外在的環境,人類應該有營造有力的外在環境的積極性和責任感。                

                採取主動不等於膽大妄為,惹是生非或滋事挑釁,而是要讓人們充分認識到自己有責任創造條件。

                採取主動是實現人生產能與產出的必要條件,對於培養七個習慣來說也不例外。本書的其餘六個習慣,都以積極主動為根基。而每個習慣又都會激勵你採取主動。

                面對問題可以分為三類:可直接控制的(問題與自身的行為有關),可間接控制的(問題與他人的行為有關)和無法控制的(我們無能為力的問題)。

               兩種能夠直接掌握人生的途徑:一是做出承諾, 並信守承諾;二是確立目標,並付諸實踐。

                名言:最令人鼓舞的事實,莫過於人類確實能主動努力以提升生命價值 --------亨利。戴維。梭羅   美國文學家及哲學家

                簡要定義:主動積極即採取主動,為自己的過去、現在及未來的行為負責,並依據原則及價值觀,而非情緒或外在環境來下決定。主動積極的人是改變的催生者,他們揚棄被動的受害者的角色,不怨懟別人,發揮了人類四項獨特的秉賦---自覺、良知、想象力和自主意志,同時以由內而外的方式來創造改變,積極面對一切。他們選擇創造自己的生命,這也是每個人最基本的決定。

        習慣二    以終為始 --------自我領導的原則

                任何事都是兩次創造而成,我們做任何事都是先在頭腦中構思,即智力上的或第一次的創造,而後付諸實踐,即體力上的或第二次的創造。

                原則基礎是自我領導,但領導不同於管理。領導是第一次的創造,必須先於管理,管理師第二次的創造。

                唯有參與,才能認同。

                簡要定義:所有事物都經過兩次的創造---先是在腦海裡醞釀,其次才是實質的創造。個人、家庭、團隊和組織在做任何計劃時,均先擬出願景和目標,並據此塑造未來,全心投注於自己最重視的原則、價值觀、關係及目標之上。對個人、家庭或組織而言,使命宣言可以說是願景的最高形式,它是主要的決策,主宰了所有其他的決定。領導工作的核心,就是在共有的使命、願景和價值觀之後,創造出一個文化。

        習慣三    要是第一 --------自我管理的原則

                有效管理是掌握重點式的管理,它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由領導決定什麼是重點後,再靠自制力來掌握重點,時刻把它們放在第一位,一面被感覺、情緒或衝動所左右。

               除了自我意識、想象力和良知之外,想要正真實現成功的自我管理,就必須發揮人類的第四大天賦-----獨立意志。

               獨立意志指的是做出決定和主動選擇,並更具這些決定和選擇採取具體行動的能力。

               有了獨立意志,我們就可以主動作為,而不是被動聽命,而且在發揮其他三大天賦擬定出計劃之後,就能夠積極實施這些計劃。

               有效的管理指的就是要事第一,先做最重要的事情。領導者首先要決定的,就是那些事情是最重要的,而作為管理者,就是要將這些重要的事物優先安排。從這個意義上說,自我管理的實質就是自律和條理,是對計劃的實施。

               1.緊迫之事通常都顯而易見,推拖不得。

                2.重要性與目標有關,凡有價值、有利於實現個人目標的就是要事。

                一般人往往對燃眉之急立即反應,對當務之急卻不盡然,所以更需要自制力與主動精神,急所當急。

                個人管理的4個步驟:

                       1)確認角色------------- 作為一個個體,你有屬於自己的各種角色。

                       2)選擇目標--------------你最想做的一兩件要事。

                       3)安排進度--------------每一專案標安排具體的實施時間。

                       4)每日調整-------------即根據突發事件、人際關係的意外發展及嶄新的機會對每天的要務安排進行適當調整。

               第四代個人管理理論比第三代理論高明之處是:

                        簽到強調以原則為中心,以良知為導向,針對個人獨有的使命,幫助個人平衡發展生活中的不同角色,並且全盤規劃日常生活。

                        1)它以原則為基礎,切實地創造出一個核心模式,讓你能夠在一個更大的範圍內分配自己的時間,看清楚什麼是正真重要的和有效的。

                        2)它接受你內心良知的指導。這種方法讓你有機會更好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並且最大限度地同你既定的價值觀保持一致。同時,它也給你自由的變通,讓你在犧牲既定日程安排,服從更重要的價值觀的時候心平氣和,毫不內疚。

                        3)這種方法確認了你的個人使命,包括價值觀和長期目標。這樣你在度過每一天的時候都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

                        4)這種方法幫助你明確自己的角色,平衡自己生活中的各個方面。每個星期為每個關鍵角色確立要達到的目標,並作出具體的日程安排。

                        5)這種方法以一個星期為單位計劃生活(需要的時候可以對每天的安排做適當的調整),這讓你擁有了更廣闊的視野,不必侷限於短暫的一天時間。通知審視自己的主要角色而讓自己保持清醒,經常想到自己內心深處的價值觀。

                        有一條主線貫穿這5個方面,那就是將人際關係和效果放在第一位,將時間放在第二位。

            授權(指令授權和責任授權)是提高效能的祕訣之一,可惜一般人多吝於授權,總覺得不如自己更省時省事。

               簡要定義:要事第一即實質的創造,是夢想(你的目標、願景、價值觀及要事處理順序)的組織與實踐。次要的事不必擺在第一,要事也不能放在第二。無論迫切性如何,個人與組織均針對要事而來,重點是,把要事放在第一位。

公眾領域的成功:從獨立到互賴

        習慣四    雙贏思維---------人際領導的原則

                雙贏可使雙方相互學習,相互影響及共蒙其利。要達到互利的境界必須具備足夠的勇氣及與人為善的胸徑,尤其與損人利己者相處更得這樣。

                雙贏的原則是所有人際交往的基礎,包括五個獨立的方面:“雙贏品德”是基礎,接著建立起“雙贏關係”,由此衍生出“雙贏協議”,需要“雙贏體系(結構)”作為培育環境,通過雙贏的“雙贏過程”來完成,因為我們不能用贏/輸或輸/贏的手段達到雙贏的目的。

                1)雙贏品德         雙贏品德有三個基本特徵

                        (1)誠信     我們將誠信定義為自己的價值觀。

                                 習慣一、二、三教育我們養成並保持誠信的品德。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明確的價值觀,能夠積極主動地以此為核心安排活動,信守承諾,就能夠漸漸培養起自我意識和獨立意志。

                        (2)成熟     這是敢作敢為與善解人意之間的一種平衡狀態。

                                 成熟就是在表達自己的情感和信念的同時又能夠體諒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敢做敢為和善解人意是雙贏的必備條件,其間的平衡點是成熟的重要標誌。

                        (3)知足     即相信資源充足,人人有份。

                2)雙贏關係        以雙贏品德為基礎,我們才能建立和維護雙贏關係。

                        雙贏的精髓就是信用,即情感賬戶。沒有信用,我們最多隻能妥協;缺乏信用,我們就無法開城布公,彼此學習,相互交流和發揮創造性。

                3)雙贏協議

                      關係確立之後,就需要有協議來說明雙贏的定義和方向,這種協議有時被稱為“績效協議”或“合作協議”,它讓縱向交往轉為水平交往,從屬關係轉為合作關係,上級監督轉為自我監督。

                      在雙贏協議中,對以下五要素應該有明確的規定:

                      預期結果:確認目標和時限,方法不計。

                      指導方針:確認實現目標的原則、方針和行為限度。

                      可用資源:包括人力、財力、技術或者組織資源。

                      任務考核:建立業績評估標準和時間。

                      獎懲制度:根據任務考核確定獎懲的意義。

                      這五個要素賦予雙贏協議重要意義,對此的理解和認可使人們在衡量自己業績的時候有據可依。

                簡要定義:雙贏思維是一種基於互敬,尋求互惠的思考框架與心意,目的是更豐盛的機會、財富及資源,而非敵對式競爭。雙贏即非損人利己(贏輸),亦非損己利人(輸贏)。我們的工作夥伴及家庭成員要從互賴式的角度來思考(“我們”,而非“我”)。雙贏思維鼓勵我們解決問題,並協助個人找到互惠的解決方法,是一種資訊、力量、認可及報酬的分享。 

        習慣五    知彼解己--------移情溝通的原則

                知彼解己----首先尋求去了解對方,然後再爭取讓對方瞭解自己,這一原則是進行有效人際交流的關鍵。

                移情聆聽

                       “知彼”是交往模式的一大轉變,因為我們通常把讓別人理解自己放在首位。大部分人在聆聽時並不是想理解對方,而是為了做出迴應。這種人要麼說話,要麼準備說話,不斷用自己的模式過濾一切,用自己的經歷理解別人的生活。

                 聆聽通常有層次之分,一是充耳不聞,二是裝模作樣,三是選擇接收,四是聚精會神,五是移情聆聽。

                主動型和迴應型聆聽時一種技巧,本質是以自我為中心,就算行為沒有顯露出,動機已經不言而喻,會讓說話的人有受辱的感覺,迴應型聆聽技巧的目的不過是要做出迴應操控對方。

                移情聆聽是指以理解為目的的聆聽,要求聽著站在說話者的角度理解他們的思維模式和感受。

                移情不是同情,後者是一種認同和判斷形式,更適合用來表達感情和做出迴應,卻容易養成對方的依賴性,移情聆聽的本質不是要你贊同對方,二是要在情感和理智上充分而深入地理解對方。在移情傾聽的過程中,不僅要耳到,還要眼到,心到,用眼睛去觀察,用心靈去體會。

                 我們在聽別人講話時總是會聯絡我們自己的經歷,因此自以為是的人往往會有四種“自傳式迴應”的傾向:

                        價值判斷--------對旁人的意見只有接受或不接受。

                        追根究底--------依自己的價值觀探測別人的隱私。

                        好為人師---------以自己的經驗提供忠告。

                        自以為是--------根據自己的行為與動機衡量別人的行為與動機。

                簡要定義:當我們捨棄回答心,改以瞭解心去聆聽別人,便能開啟真正的溝通,增進彼此關係。對方獲得瞭解後,會覺得受到尊重與認可,進而卸下心防,坦然而談,雙方對彼此的瞭解也就更流暢自然。知彼需要仁慈心,解己需要勇氣,能平衡兩者,則可大幅提升溝通的效率。

        習慣六        綜合綜效--------創造性合作的原則

                與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視不同個體的不同心理、情緒與智慧,以及個人眼中所見到的不同世界。假如兩人意見相同,其中一人必屬多餘。與所見略同的人溝通,毫無益處,要有分歧才有收穫。

                我以聖者的期望自勉:對關鍵事務--------團結,對重大事務--------求變,多所有事務--------寬大。    --------美國前總統喬治。布什就職演說。

                統合綜效就是整體大於部分之和,也就是說各個部分之間的關係也是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又不僅僅是一個組成部分,而是最具激發、分配、整合和激勵作用的部分。

                統合綜效的精髓就是判斷和尊重差異,取長補短。

                敞開胸懷,博採眾議

                        所謂統合綜效的溝通,是指敞開胸懷,接納一切奇怪的想法,同時也貢獻自己的淺見。

                尊重差異

                        與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視不用個體的不用心理、情緒與智慧,以及個人眼中所見到的不同世界。

                化阻力為動力

                        在互賴關係中,統合綜效是對付阻撓成長與改變的最有力途徑。社會科學家曾以“力場分析”的模型來描述鼓勵向上的動力與阻撓上進的阻力,如何呈互動或平衡的狀態。 

                簡要定義:統合綜效談的是創造第三種選擇--即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遵循你的方式,而是第三種遠勝過個人之見的方法。它是互相尊重的成果--不但是瞭解彼此,甚至是稱許彼此的差異,欣賞對方解決問題及掌握機會的方法。個人的力量是團隊和家庭統合綜效的利基,能使整體獲得一加一大於二的成效。實踐統合綜效的人際關係和團隊會揚棄敵對的態度(1+1=1/2),不以妥協為目標(1+1=3/2),頁不僅止於合作(1+1=2),他們要的是創造式的合作(1+1>2)。

        習慣七        不斷更新--------平衡的自我更新的原則

                 人生最值得投資就是磨練自己,因為生活與服務人群都得靠自己,這是最珍貴的工具。

                 工作本身並不能帶來經濟上的安全感,具備良好的思考、學習、創造與適應能力,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擁有創造財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

                 自我提升和完善的四個層面

                        習慣七就是個人產能,它保護並優化你擁有的最重要的資產------你自己。他從四個層面更新你的天性,那就是:身體、精神、智力、社會/情感。

                       從根本上講,“不斷更新”意味著要兼顧這四種要素,要以睿智而均衡的方式,經常並持續運用我們天性中的這四個層面。

                       身體層面

                                 身體層面指有效呵護我們的身體--------健康飲食,充足休息以及定期鍛鍊。

                      精神層面

                                 精神層面的更新為你指引人生方向,與習慣二密切相關。精神層面是人的本質、核心和對價值體系的堅持,是生活中非常私人而又至關重要的領域。它能夠調動人體內具有激勵和鼓舞作用的資源,把你同所有人類的永恆真理緊緊聯絡在一起。在這一點上人們的做法迥異。

                       智力層面

                                智力層面的更新要考教育,藉此不斷學習知識,磨礪心智,開闊視野。有時需要藉助課堂教學或系統的學習計劃。但在更多的情況下並非如此,積極處世的人有能力摸索出無數種自我教育的方法。

                     社會/情感層面

                                 身體、精神和智力層面與習慣一、二、三密切相關,圍繞著個人願景、自我領導和自我管理的原則。而社會/情感層面的重點則是習慣四、五、六。圍繞著人際領導、移情交流和創造性合作的原則。

                                社會/情感層面的更新並不像其他層面的更新那樣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我們可以在與他人的日常交往中完成這項工作,但聯絡還是必要的。由於我們中的許多人尚未取得個人領域的成功。不具備任何交往中都比不可少的習慣四、五、六(公眾領域的成功)的技巧,所以可能時刻需要自我激勵和鞭策。

                    更新中的統合綜效

                            本書中的七個習慣也唯有在身心平衡的狀態下效果最佳。因為每個習慣之間,都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越是積極主動(習慣一),就越能在生活中有效地實施自我領導(習慣二)和管理(習慣三);越是有效管理自己的生活(習慣三),就越能從事越多的第二類事務的更新活動(習慣七);越能先理解別人(習慣五),就越能找到統合綜效的雙贏解決方案(習慣四和習慣六);越是改善培養獨立性的習慣(習慣一、二、三),就越能在相互依賴的環境下提高效能(習慣四、五、六);而自我更新則是強化所有這些習慣的過程(習慣七)。

                簡要定義:不斷更新談的是,如何在四個基本生活面向(身體、精神、智力、社會/情感)中,不斷更新自己。這個習慣提升了其他六個習慣的實施效率。對組織而言,習慣提供了願景、更新及不斷的改善,使組織不至呈現老化及疲態,並邁向新的成長之徑。對家庭而言,習慣七透過固定的個人及家庭活動,使家庭效能升級,就像建立傳統,使家族日新月異,即是一例。

習慣一告訴你“你是創造者,你掌控自己的人生”這個習慣的基礎是人類特有的四大天賦,即想象力、良知、獨立意志及最為重要的自我意識。

習慣二是關於第一次創造或者智力上的創造的習慣,其原則基礎是想象力和良知這兩大天賦。想象力是一種超前感知的能力,是對目前無法親眼看到的潛力和創造力的認識,而良知則是發掘每個人身上獨有特性的能力,良知在倫理道德方面擔當對個體進行指導的責任。這個習慣同我們的基本思維定式和對自己的最高期望值、價值觀密切相關。

習慣三是關於第二次的創造或者體力上的創造的習慣,是對前面兩個習慣的實施、執行和自然表現。它要求我們運用獨立意志努力實現一個目標,即以原則為基礎安排人生。

思維轉換的力量

        我曾經體驗過一次小小的思維轉換。那是個週日的早晨,在紐約的地鐵內,乘客都靜靜地坐著,或看報或沉思或小息,眼前一幅平靜安詳的景象。這時候突然上來一名男子與幾個小孩,孩子的喧譁吵鬧聲,破壞了整個氣氛。那名男子坐在我旁邊,任憑他的孩子如何撒野作怪,依舊無動於衷。這種情形誰看了都會生氣,全車的人似乎都十分不滿,最後我終於忍無可忍對他說:“先生,你的孩子太鬧了,可否請你管管他們?”

        那人擡起眼來看我,彷彿如夢初醒般輕聲說:“是啊,我想我是該管管他們了。他們的母親一小時前剛剛過世,我們剛從醫院出來。我手足無措,孩子們大概也一樣。”

        你能想象我當時的感覺嗎?我的思維轉換了,看此事的角度也瞬間改變,想法、感覺和行為都變了。我怒氣全消,不需要再剋制自己的態度和行為,因為他的痛苦已經讓我感同身受,同情與憐憫之情油然而生。“原來您的夫人剛剛過世?我感到很抱歉!您願意和我談談嗎?或者我能為您做些什麼?”一切都變了。

以原則為中心的思維定式

        兩艘演習戰艦在陰沉的天氣中航行了數日,我就在打頭的那艘旗艦上當班,當時天色已晚,我站在艦橋上嘹望,濃重的霧氣使得能見度極低,因此船長也留在艦橋上壓陣。

        入夜後不久,艦橋一側的嘹望員忽然報告:”右舷位置有燈光。“

        船長問他光線的移動方向,他回答:“正逼近我們。”這意味著我們可能相撞,後果不堪設想。

        船長命令訊號兵通知對方:“我們正迎面駛來,建議你轉向20 度。

        對方說:”建議你轉向20 度。“

        船長說:”發訊號,告訴他我是上校,命令他轉向20 度。“

        對方回答:”我是二等水手,你最好轉向20 度。“

        這時船長已勃然大怒,大叫道:”告訴他,這是戰艦,讓他轉向20 度。“

        對方的訊號傳來:”這是燈塔。“

        結果,我們改變了航道。

違反自然法則

        一個農夫無意間發現一隻會生金蛋的鵝,不久便成了富翁。可是財富卻使他變得更貪婪更急躁,每天一個金蛋已無法滿足他,於是他異想天開地把鵝宰殺,想將鵝肚子裡的金蛋全部取出。誰知開啟一看,鵝肚子裡並沒有金蛋。鵝死了,再也生不出金蛋。

積極主動--選擇自己的對外界刺激的迴應方式

        有一次,我做一個主題為‚積極主動‛的演講。講到一半時,一位女聽眾突然站起來大聲喧譁,引起不少人側目。她自覺不好意思。才勉強坐回座位。可是依舊按捺不住,又向周圍的人大發議論,神情相當愉快。我不禁想一探究竟,於是問她是否願意與大家分享心得,讓她有了一吐為快的機會:

        “你們絕對想象不到我的經歷!我是一個護士,曾經看護過一個算得上世界上最挑剔、最難侍候的病人。我做什麼他都覺得不夠好,不但從來沒有一句感謝的話,而且還處處找茬,與我作對,結果我每天都過得十分痛苦,然後又不由自主地把痛苦發洩在家人身上。其他護士也有同感,我們簡直就希望他早點死掉。

        可是剛才你卻在臺上大談積極主動,說什麼除非我自願,否則沒有什麼事可以傷害到我,我的痛苦都是我自找的!這實在讓我接受不了。

        可是後來我又反覆思考了這番話,從內心深處問自己:我真有能力選擇自己的迴應方式嗎?

        結果居然發現我的確有這個能力。當我囫圇吞棗般嚥下這苦口良藥,並承認是自己選擇了痛苦之後,我漸漸認識到我的確可以選擇不痛苦。

        所以那一刻我站了起來,感覺自己像是個重生的犯人,有種向全世界狂呼的慾望:‘我自由了!我擺脫了牢籠!不再受制於別人對待我的方式。‛’

積極主動--推諉責任的言語往往會強化宿命論

        曾經有一位學生這樣向我請假:“請您準我的假,我必須隨網球隊到外地比賽。”

        我問他:“你是自願,還是不得不去?”

        “我真的不得不去。”

        “不去會有什麼後果?”

        “他們會把我從校隊中開除。“

        ”你願意出現這種結果嗎?”

        “不願意。”

        “換句話說,為了待在校隊,你選擇請假,可是缺課的後果又如何呢?”

        “我不知道。”

        “仔細想一想,缺課的自然後果是什麼?”

        “您不會開除我吧?”

        “那是人為的社會後果,而不能留在網球隊,就不能打球,那是自然後果。缺課的自然後果是什麼呢?”

        “我想大概是失去了學習這堂課的機會。”

        “不錯,所以你必須權衡後再做出選擇。如果換成是我,我知道我也會選擇網球巡迴比賽,但千萬不要說你是被迫這麼做的。”

        最後這個學生當然還是參加比賽,但卻是出於自己的選擇。

積極主動--任由感覺左右行為是不負責任的做法

        我曾碰到這麼一位男士,他說:“你講得很有道理,可是每個人的狀況不同。我的婚姻真是讓我憂心忡忡,我和太太已經失去了往日的感覺,我猜我們都已經不再愛對方了。該怎麼辦呢?”

        “愛她。”我回答。

        “我告訴過你,我已經沒有那種感覺了。”

        “那就去愛她。”

        “你還沒理解,我是說我已經沒有了愛的感覺。”

        “就是因為你已經沒有了愛的感覺,所以才要去愛她。”

        “可是沒有愛,你讓我怎麼去愛呢?”

        “老兄,愛是一個動詞,愛的感覺是愛的行動所帶來的成果,所以請你愛她,為她服務,為她犧牲,聆聽她心裡的話,設身處地為她著想,欣賞她,肯定她。你願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