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4星|侯世達《表象與本質:類比,思考之源和思維之火》:人類思維簡史,類比和歸類是重要思考工具

4星|侯世達《表象與本質:類比,思考之源和思維之火》:人類思維簡史,類比和歸類是重要思考工具


鴻篇鉅製,近700頁,71萬字,定價199元。英文版是2013年的,還不算舊。

作者是認知科學家,書中主要思想是:
1:類比和歸類是人類思考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工具,但是一般是下意識進行的;
2:人對世界萬物和各種思想想法的歸類是模糊的,經常可以有一些偏移滑動;
3:天才如愛因斯坦,思考進化論的過程中依舊是主要使用類比作為工具;

作者說的類比,定義非常寬泛,除了直接把一個物品比作另外一個物品,一種場景比作另外一種場景外,把不熟悉的事務歸入一個已知品類中也算歸類。

書中花了很大篇幅列舉語言中的有趣案例。比如跨語言的概念、俗語、寓言的對應關係,不同語言中的各種不同歸類方法,比如印尼語中哥哥姐姐都叫“kakak”,“adik”則表示“妹妹”或者“弟弟”。

之後講人類在思考過程中的類比,一個結論是貌似人類是類比的主人,但是實際上人類經常被類比的力量左右,思考的結果取決於能想到的同類概念/場景,能想到的概念/場景又取決於所處文化和當時的學術思想。

最後講科學家利用類比的思考過程,舉了數學家們解決多元多次方程和愛因斯坦思考進化論的過程。

作者在前言中說原版有兩個版本,分別是英文版和法文版,是分別說英語和法語的兩位作者討論溝通的成果,書中的許多語言方面的案例,英文版舉英文的例子,法文版舉法文的例子。

更難得的是,中文版中許多語言方面的例子是中文的,這是作者刻意請求三位譯者去做的。

多元多次方程和進化論的章節,講到了許多比較專業的細節。

讀後的一個感覺是這本書才是思維簡史,講人類思維的工具與發展,那本《思維簡史》其實是物理學簡史。

一個缺點是篇幅太長,完全可以縮減到200頁之內不影響內容表達。不過許多案例確實比較有趣,可能作者捨不得去掉。另外篇幅這麼長但是並不顯得囉嗦重複。

賣書網站上這本書被歸入經管類,顯然是錯誤的。

總體評價4星,非常好。

以下是書中一些內容的摘抄:

1:比如下面這句話在中文裡再正常不過了:我有時開車去公司,有時走路去。但是在德文中,這兩種不同的通勤方式必須用不同的動詞。如果你是開車前往公司,那就要用“fahren”這個動詞,如果是走路,就得用“gehen”。而在中文裡就都是“去”。俄文則更甚,除了搭乘某種交通工具和走路去要用不同的動詞外,還要根據這個動作到底是經常發生,還是就發生了一次,來選擇不一樣的動詞。P10

2:好了,現在你已經知道英文中的“play”是和各種樂器、各項運動、各類棋牌一起用的動詞,而中文裡每種樂器、每項運動、每類棋牌則似乎都有一個專門的動詞。有沒有介於二者之間的一種語言呢?換句話講,有沒有一種語言,在討論這些行為時,分類分得既沒有英文那麼粗,也不像中文那麼細呢?巧了,義大利文正是如此!P15

3:同時,由於很多詞都有可能出現在軛式搭配中(正如上文我們所看到的不同語言的例子),所以這樣的修辭手法把人類大腦迅速分類的能力展現得淋漓盡致。無論遇到什麼樣的詞,無論不同類別之間的界限如何模糊,無論腦中儲存的類別有多少,我們的大腦都可以在瞬息之間,以我們毫無察覺的方式完成分類。P16

4:事實上,每種文化都在持續不斷且悄然無聲地加深一種錯誤印象:詞語本都是大腦裡自然形成的、屬於不同事物的固有標籤。如果某個範疇有處於邊緣的成員,那麼這些成員會被認為是非常奇怪反常的。這意味著大自然被我們所知的各種範疇(在它們的交界處)精準地切分開了。由此產生了一個錯誤的想法,即範疇的邊界幾乎是完全確定和清晰的。P18

5:語言學家喬治·萊考夫(George Lakoff)和哲學家馬克·約翰遜(Mark Johnson)認為,日常語言中的不少隱喻都具有系統性的傾向。他們和其他一些學者的研究告訴我們,隱喻並不是詩人和演說家才使用的高階修辭手法,而是日常交流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比如說,我們常常用討論空間的詞彙來談論時間,比如在遙遠的未來、下個星期、上週末、前年、後天、往前追溯到17世紀的傳統。P75

6:那麼我們是如何學到“而且”這個詞以及它背後所表達的概念的呢?答案和學習其他詞語以及概念的方式一樣,也就是通過擴充套件我們的類比。你能想起來自己聽到的第一個“而且”是在怎樣的句子中嗎?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但就像我們小時候學到的其他詞彙一樣,“而且”也一定沒有一個非常準確的定義;我們其實是通過它出現的語境而掌握它的,P84

7:有意思的是,在印度尼西亞語中,這個分類卻僅僅按照年齡來分:“kakak”表示的是“姐姐”或者“哥哥”,“adik”則表示“妹妹”或者“弟弟”。看來,對於說英文的人來說,性別是比較“自然”的分類方式,而講印尼語的人則覺得按年齡分才是“對”的。法文和中文一樣,兼取兩家之長,既可以按照性別來分:“frere”就是哥哥或者弟弟,“soeur”則是姐姐或者妹妹;P91

8:說到底,就是中文將“打”的不同意義(其實就是不同範疇)看作一個統一的大範疇,而英文則用不同的詞來指代這些不同的範疇。但是我們也說過,其實英文也有“不合邏輯”的地方。比如與樂器相關的許多動詞,“彈鋼琴”“拉提琴”“吹小號”“打鼓”,等等,在英文中都只用了一個動詞“play”!P92

9: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講,萬幸的是,有許多真正重要的概念,比如手指、水、花、笑、重量、跳、跑、想、悲傷、因為、但是等,在中英文之間,甚至大部分的語言之間都是較為統一的。P94

10:當一則寓言被人理解之後,它就變得和其他範疇一樣,會不斷接受新成員。在遇到新情況之後,只要能夠通過類比發現新情況與這個寓言有相同的本質,那麼這個新情況就成為新成員,讓這個範疇變得更加豐富。從此之後,這個寓言就和一個詞差不多了。P130

11:下面舉個例子。在美國英語中有這樣一個生動的慣用語:“這可不是尾巴搖狗嗎!That's the tail wagging the dog”說美國英語的成年人都知道它的意思,能夠在適當的時候使用這個短語,並且別人使用這個短語時很容易就理解它的意思。為了讓法國人也能聽懂這個短語的意思,美國人沒法完全按照字面來翻譯,P141

12:有意思的是,有些詞在兩個國家之間借來借去,意思也會發生變化。比如現代中文中有些詞彙是首先由中國傳到日本,再由日文“改裝”之後傳回中國。比如,“經濟”一詞就是先以“經世濟民”傳到日本,再由日本人對其中的“經濟”二字重新加以定義,用來翻譯英文“economy”這一概念,之後再傳回到中國。類似的例子還有“社會”“文化”等。P144

13:由此,我們看到如果一個概念有自己的名字,它將會擁有的真實力量。它讓該語言的使用者能夠輕鬆而且迅速地把這個概念傳播出去,這樣,這個概念就會進入不同層次的公共話語,進而對個人和社會產生影響。某個詞語的存在給語言使用者帶來的好處被稱為薩丕爾-沃爾夫假設,P145

14:一個人試圖尋找他所面臨的情況的本質時,他的範疇庫就是過濾和感知這個世界的媒介。因為今人的範疇庫比前人的範疇庫要豐富得多,所以今天的普通人很可能僅僅說出一些對我們來講習以為常的東西,就讓天才們大吃一驚。P152

15:因為那些天才的過人之處在於,面對前人從來沒有理解過的情境時,他們能夠一針見血地指出其中最重要的問題。他們之所以能做到,就是因為他們以自己腦中的範疇庫為基礎建立了具有原創性的重要類比,並通過這些類比來解釋懸而未決的問題。這種能力始終是世上少有的能力,無論生在哪個時代。P153

16: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與識別酸葡萄、假作真這些概念中的成員一樣,把一隻杯子歸到杯子這個範疇中的行為也是類比。我們希望這個論點你已經非常熟悉了,並且和你的直覺一致,雖然這和大部分人的直覺不太一樣。這個觀點綜合了我們對人類思維的思考,它把範疇化和作類比合二為一,放在認知的中心位置。P220

17:標記是指,一種語言中的一個詞可以同時表示狹義(具體的)和廣義(寬泛的)範疇,狹義的範疇完全包括在廣義的範疇中。P227

18:因此,王先生若是想通曉關於狗的知識,需要從不同的層次建立新的範疇,並在它們之間建立聯絡。他要做的可不只是記住許多狗的種類,還需要學會用多種方式將它們分門別類,並且能夠在不同的視角之間切換。P283

19:滑鼠的發明使一個屬性變得更加通用。這一屬性在此之前一直被物質世界壟斷,這個屬性便是可操作性。當有了滑鼠這個概念之後,一個新的範疇——“可操作的東西”便出現了。它比“物質層面的東西”這個範疇寬泛得多。這個新的範疇顛覆了我們過去對於周遭世界的認識,大幅改變了我們本體論的範疇,即那些幫助我們認識世界的基礎範疇。P295

20:當我們陷人思維的困境時,增加抽象的層次可以使我們自由地切換視角。但是直當我們一籌莫展時,想通過找到合適的地方進行分類以改變現狀是極其困難的。這就涉及微妙的創造性了。舉例來說,在鄧克爾經典的蠟燭實驗中,有誰能想到造成窘境的原因是對一盒圖釘的草率分類呢? P297

21:人類的思維就是這樣。定局並非來自嚴苛的推理法則,事實上,這種推理方式得到的結論之所以遭到很多質疑,就是這個原因,相反,通過類比而作出的分類會使結論變得令人無法抗拒。如果它是條狗,就會狺狺狂吠如果它是把椅子,人們就能坐上去;P366

22:類比從頭到腳侵入了我們的思維,控制著我們與世界互動的方方面面。它如此緊密地控制著我們,以至於我們只能以某種已知的方式進行思考。我們就像是一群同其他盲人生活在一起的盲人,除了觸覺、嗅覺、聽覺與味覺,無法想象其他的感覺即便是科幻作家最大膽的想法以及超現實主義畫家最狂野的作品,也源自日常生活的常見概念。P368

23:鄺雲峰的結論是,恰恰相反,在越南戰爭期間的每一個重大決策裡,類比都是關鍵因素。換句話說,類比可不是被毫無顧忌地使用,僅僅被當成向大眾掩蓋真相的面具而已。在每個例子裡,要想從眾多戰爭的類比中選出一個類似的歷史事件,主要決策者們都要經過長期激烈的鬥爭,有時長達數年之久。P391

24:簡言之,儘管我們告訴自己,我們才是對類比發號施令的人,但事實剛好相反:我們處在自己擁有的大量無意識類比的股掌之中。這就像是一個有權有勢的統治者,實際上是在順從民心。因為,若他總是反對自己的人民,很快就會被人趕下寶座。到頭來,才發現這位權傾一時的“領導”,只不過是一個眼觀六路的隨從。P442

25:把嚴格的正式定義與人們腦中關於概念的心理現實混為一談,是令人遺憾但卻非常普遍的現象。它對教育的影響令人擔憂。後果之一是它矇蔽了教育機構的主旨:構建實用而可靠的範疇。另一個後果是,這種思路指導下的教學方法以棘手的公式和嚴謹的演繹為基礎,而忽略了運用類比通過直覺方式建立恰當的範疇家族的方法。P456

26:計算機技術,這一21世紀與20世紀的分野標誌,依賴了大量與舊傳統的類比。這些類比之間的聯絡異常緊密。甚至完全可以杜撰出一個模擬場景,讓人無法區分所指的是哪一個世紀的技術。在現實世界可以完成的活動,在虛擬世界都有對應的活動。桌面、檔案、資料夾、垃圾,這些東西同時存在於兩個世界。P458

27:實驗表明,孩子們在解應用題時,如果思維模擬能夠召之即來,他們便可以解得很順利,反之則比較困難。他們不但在學會相關的形式算術運算之前會這樣(這不足奇!),而且在學會之後也是如此(這卻出乎意料)。我們觀察到,甚至在學會算術運算兩年之後,如果思維模擬能提供一個解題的捷徑,它還是比用形式計算解決快得多。P492

28:在學校學到的東西會深刻地影響我們如何看待周圍的事物嗎?學校教會了我們“形式地”思考日常情境嗎?這樣問的意思是,我們是否學到了一種能力,讓我們不受事物具體細節的打擾而心無旁騖地直奔事物的抽象核心。在日常生活中也或多或少地這樣做。經常忽略一些事物的具體方面,儘管內心完全能夠感知它們。P494

29:數學中類比之間的複雜性有天壤之別。在複雜性範疇的底端是那些我們討論過的標準的、信手拈來的處方。在頂端,是那些偉大數學家的天才閃念,例如,將虛數的概念引入有限域,或者在非常抽象的結構中尋找素數(或素紐結!)。數學有時似乎像擺弄符號的遊戲,但是,關鍵要記住:哪怕是最刻板機械的符號操作也依賴於類比。P527

30:正開始準備報告時,他感到了極大的解脫,因為他發現,和他預期的一模一樣,物理學中的每一個分支都密佈著類比。讓他感到更加寬慰的是,他發現,在過去三個世紀中,幾乎所有的重大發現,其中心都有一個關鍵的、起決定性作用的類比。這裡只列出其中的一小部分:引力勢:類比於一座山丘——拉格朗日和拉普拉斯,1770;電勢:類比於引力勢泊松,1811;磁勢:類比於電勢——麥克斯韋,1855;P529

31:現在用第一人稱回放愛因斯坦的思維過程:“嗯.引力讓我想起假想力···引力的表現很像假想力。引力與假想力類似···有可能引力實際上就是假想力嗎?”這是一個非比尋常的平穩的思維滑動,從開始的平凡回憶到最後的另一個宇宙統一。P573

32:這正是愛因斯坦所要的。像一個變戲法的高手,他從一個每一個人都覺得很明顯的信念開始,即,加速參照系和靜止參照系容易區分開來,但卻抵達了一個完全相反的結論,即,加速參照系與處於引力場的靜止參照系完全無法區分。這是一個多麼奇妙的戲法!伽利略一定會對這個將他的兩個最偉大的思想結合在一起的智慧欣喜萬分。P574

33:關於電磁感應的記憶彈出後不久,愛因斯坦這樣表述了自己的喜悅之情:“在那個時刻,我生命中最幸福的念頭出現在了我的腦海之中,即,引力場就像移動磁鐵激發的電場一樣,其存在只是相對的。”在這裡“相對的”意味著它的存在依賴於它所在的參照系。具體說,至少在其中一個參照系中,它根本不存在。P576

 

全文完 


 2018左其盛好書榜,沒見過更好的榜單

 2018左其盛差評榜,罕見的差書榜

 2018讀過評過的400多本書

 本號810篇書評的索引與書單

 想跟小編討論請移步知識星球

 

更多毒舌書評參見我的公眾號:左其盛經管新書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