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B端產品小白的總結
近年來,toB業務吸引了越來越多人的目光。2018年馬化騰提出的「產業網際網路」概念和美團王興「網際網路下半場」言論,更是將B端業務推向高潮。
簡言之,移動網際網路的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原本C端的業務增長天花板明顯;另一方面,B端資訊化程度低且市場規模龐大,提升空間充滿想象。也因此,市場對B端產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筆者對B端市場興趣濃厚,在做了半年B端產品經理後,對該職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本篇文章主要分享對B端產品經理的理解,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 什麼是B端產品經理
- B端和C端產品經理的差異分析
- B端產品經理需要具備的素質
什麼是B端產品經理
B端產品經理,顧名思義,可拆解為「B端」+「產品經理」,因此我將從這兩
個維度對該職位進行拆解。
產品經理
產品經理的概念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是伴隨著網際網路興起而十分火熱的職業。在不同的公司,產品經理的定義範圍不同。如在騰訊,產品經理可分為產品策劃、產品運營,是策劃和運營的統稱。而在部分公司,產品經理主要指產品策劃,產品運營不在產品經理的定義內。
我們可以通過一個產品誕生的流程來理解產品經理的職責。正常來說,一個產品上線之前需要包含如下步驟:

產品流程
上述環節順次進行:互動和視覺是基於定義好的產品功能來設計的,開發通常直接對照視覺互動稿進行開發。開發完後的產品經過功能測試、確保功能達標後上線。
而產品經理的職責在不同公司、部門會有所不同。產品經理的基本職責是 定義產品功能 ,根據產品目標人群和發展方向來規劃功能。此外,產品經理通常需要出功能互動稿,部分公司會有獨立的設計師來根據互動稿畫出高保真的視覺稿。許多公司不會專門招測試人員,因此產品經理還需要做較枯燥的測試工作。 總結來說,產品經理的基本工作是定義產品功能,此外通常會包含出互動稿、測試等。
B端
B,即Business,泛指商家、企業,通常是一個群體。B端產品,顧名思義,即主要服務物件為商家、企業的產品。而B端產品經理,也就是設計這類B端產品的產品經理。與B端產品相對應的是C端產品。C,既Custom,泛指每個消費個體。該類產品的使用物件主要是一個個獨立的消費者,這些消費者不像B端一樣會因為工作性質而聚合在一起。
舉個簡單的例子進行對比:IM軟體(即時通訊)領域的釘釘和微信:微信的服務物件單位是一個個獨立的使用者;而釘釘服務的物件單位則是一個個企業,一個企業確定用釘釘後,該企業的員工都需要遵守公司的使用習慣而使用這個軟體。
因此,B端產品和C端產品最本質的區別,就是他們面向的消費人群不同:前者面向企業,後者面向獨立個體。
但這只是最直觀的區分方式。服務人群不同,導致了B端和C端的產品形態等不同維度產生了較大差異,對產品經理提出了不同層面的要求。那麼,接下來就聊聊, B端和C端產品究竟有哪些層面的區別。
B端和C端差異性分析
既然產品始終都是為了它的使用群體服務的,我們首先要思考,個體使用者和企業使用者需要哪些產品,或者說,為什麼需要用這些產品。
個體使用者使用一款產品,多是自我驅動、較少環境因素(公司要求等)干擾的,重要的影響因素是產品的 使用者體驗 。一款C端產品能夠俘獲大量使用者,通常它在使用者體驗方面有自己獨特的優勢。用微信之父張小龍的話說,是要滿足人的貪嗔痴。這裡的貪嗔痴,其實就是人作為 個體本性 的慾望:孤獨、趨利、娛樂等,這些內在的因素都是人類在幾千年發展過程中慢慢發展存在的。仔細觀察當下火熱的產品,你就會發現這些產品都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使用者的本性需求。拿當下火熱的知識付費型別產品舉例:許多產品都會引導使用者在朋友圈打卡。站在產品角度這可以增加知名度,提高使用者留存;而站在使用者角度,這其實滿足了使用者建立正面形象、尋求身份認同的個體需求。
企業使用者使用一款產品,多是工作環境驅動、 受公司因素影響的。在一家企業中推行使用一款產品,需要符合企業本身的利益,能夠改善企業自身情況。而企業的經營狀況 ,可以簡單分為兩部分:外部的業務發展狀況和企業內部的運營效率。因此,一款B端產品能夠在企業中被推廣,一定是因為它能夠解決某些外部業務問題或者提升內部執行效率。換句話說,B端產品是 解決問題驅動 ,核心是要解決企業的問題 。拿當下B端大火的釘釘舉例,釘釘本身定義為一款IM工具,許多企業卻不用它來進行內部溝通,而是看重它的釘一下、打卡等功能,因為釘一下的強到達性,解決了原本公司上層管理下屬效率低的問題 ;而打卡功能也讓原本必須帶卡刷卡的流程大大簡化,提升內部效率。
因此我們得出的第一個結論是:B端產品是 解決問題驅動 的,核心是看它解決了企業的哪些問題;C端產品是 使用者體驗驅動 的,核心是看它滿足了使用者的哪些個人慾望。
講完 了二者驅動因素的不同,接下來我們分析B端產品和C端產品在 產品生命週期 上的差異。產品的生命生命週期,我拆分為三塊:功能設計、開發測試、上線運營。
對於一款C端產品:
1.功能設計:根據市場調查、競品分析、使用者反饋等資訊,規劃功能並制定優先順序。待規劃確定並通過評審,即可進入開發測試環節。
2.開發測試:與B端無太大差別。
3.上線運營:運營人員主要負責使用者增長環節 ,通過AARRR等環節量化結果 。收集使用者反饋,輔助下一期需求規劃。
4.再次進入1功能規劃階段
對於一款B端產品
1.功能設計:主要了解服務企業的需求自身需求,理解對方的業務邏輯和痛點 。結合對方的痛點和自身的開發服務能力,提出可能的產品解決方案。
2.功能設計:向對方展示提出的解決方案,進行功能宣講 ,闡述為什麼能解決對方的痛點 。根據企業的反饋調整產品的功能規劃,再次與客戶溝通。1、2迴圈,直到達成一致意見。
3.開發測試:與C端無太大差別。
4.上線運營:開發測試結束後, 將產品交付給企業驗收,若不合格需打回3開發階段繼續完善。驗收完畢後,若有二期需求則繼續進入開發。同時客戶對接售後團隊 ,需要對客戶的反饋進行及時響應。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B端和C端差異性在 生命週期 上的體現:
功能設計階段:
B端產品主要根據客戶需求進行設計,由於不同企業業務的獨特性而可參考的 競品少,因此需求收集途徑相對單一,但是和客戶確認產品形態需要較長溝通時間。C端產品的需求來源更廣 ,有 市場調查、競品分析、使用者反饋等,但是一旦規劃好則無須和使用者確認,直接進入開發。
上線運營階段:
B端產品需要在客戶驗收完畢後才能完成上線,通常有專門的售後來支援 ,不 太關注使用者增長,且B端產品的迭代版本通常較少,幾期功能上線後即可進入穩定維護。C端產品在內部測試後直接上線,主要由運營負責使用者增長和使用者反饋 ,從而指導下一期產品迭代的功能規劃,因此C端產品的迭代版本通常較多,需要持續打磨、優化。
關於B、C端產品差異性,還能從很多不同的維度進行分析,以上是我認為二者在驅動因素和產品生命週期上的差異表現。這些特點,也對B端產品經理的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那麼,B端產品經理應當具備哪些方面的能力呢?
B端產品經理應當具備的能力
首先是業務理解能力。在第二部分我指出,B端產品是解決企業問題驅動的。不同企業因為行業和內部公司架構的不同,其業務邏輯和內部執行機制有許多差異。不能一概而論。因此,要有較強的業務理解能力,理解了對方的業務邏輯 ,才能更切實明白對方的痛點,從而提供匹配的解決方案。
而要理解對方的業務,除了自身的工作經驗積累之外, 更重要的是和業務方進行溝通,獲取一手資料。試圖弄清楚以下問題 :客戶的公司架構如何?對方的工作產出是什麼?產品交付的物件是誰?如我之前對接一個客戶,他提出的需求是希望提供重點新聞推送服務。我就會去了解,對方主要負責的業務是一款app的內容提供,而這些內容主要推送給C端的投資消費者,那麼我對於對方需要新聞推送的頻率、內容等就有一定的把控。
其次是推進專案能力。C端的產品經理也需要推進整個專案 ,確保設計師按時交付設計稿給開發和開發的按時上線。B端的產品在這些基礎之上,還要額外推進的是和客戶的溝通交流 。許多B端客戶是相對傳統的企業,業務複雜 ,溝通效率不高,因此在產品的需求對接階段可能會怠慢 。有時向客戶諮詢一些細 節的郵件,需要1個星期才能得到回覆,這和網際網路公司的敏捷開發形成鮮明對比,效率大打折扣。
因此,要能夠推進專案 ,主動去詢問客戶的進度,並且儘早將客戶需要的產品資料反饋給他等。簡單的說,B端產品涉及到的環節更多(主要是和客戶的溝通部分),因此當專案推進卡在某一環節較久時,要能夠分辨什麼原因導致的,可能是開發排期推遲也可能是客戶忘記回覆等等,我們要去推動這個卡住的點,加快專案的推進。
總結一下,除了C端產品需要具備的能力之外,B端產品還需要加強培養 業務理解能力和專案推進能力 。後者涉及到專案管理,是相對難以量化、可遷移的。而前者的業務理解方面,則會隨著接觸專案增多而日漸加強,形成自己獨特的競爭優勢。
以上,就是一個B端產品小白的總結分享,如果對你有幫助 ,歡迎關注作者後 續的更新。你會看到一個B端產品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