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思維18/30:沒有系統能力支撐的美好感知,最容易讓人產生幻滅

關鍵詞:產品思維 使用者體驗
01
看一個人或使用一個產品的使用者體驗可以分為五層:
戰略存在層、能力圈層、資源結構層、角色框架層和感知層。
一個人或一個產品,有沒有滿足你需求的那一層?
02
前幾講一直在說系統能力,它是一種內在,它對應的外在是——使用者體驗。
使用者並非專業的產品人,他們面對一個產品或者是一個人的時候,他們的體驗,其實是模糊、混沌、各種因素疊加作用的結果。
但我們可以用五層框架來逐層分析。
核心層是戰略存在層。 要回答兩個問題:第一,我們要通過這個產品得到什麼?第二,使用者能得到什麼?他為何會依賴我們?
往外擴充套件的第二層是能力圈層。 為了實現我們對戰略存在的定義,我們應該拓展什麼樣的能力?做什麼?不做什麼?
第三層是資源結構層。 有哪些資源可用,哪些是負資源,哪些是不相關但可以借力的資源?
第四層是角色框架層。 你的產品外在呈現的內在架構是什麼?一個人在社會上扮演的角色是什麼?
最外層是感知層。 產品的介面,一個人形象,等等。
用一個產品,你的體驗就是一種使用者體驗。你對它評價的好壞,其實是不同層作用於你的感受的結果。
與一個人交往,也是一樣,他為什麼吸引你,又什麼地方你不滿意,都可以歸於不同層次的問題。
03
以前,看到一個APP非常漂亮,我會眼前一亮,但不會有太深入的思考,或者思考會停留在表層。現在,看到一個產品,我會思考它背後團隊,系統資源,等等。
因為我知道,外表呈現給你感知的那一層,其實是最不重要的。
學會了結構化思考以後,我有了一種絕妙的新體驗。比如,上班、購物、旅遊,常常會碰到各色人物,以前他們是路人、售貨員、遊客,等等,現在我常常會想,他其實還有多種角色,他為什麼選擇這個職業?他背後有什麼故事?
突然之間,你會發現,他變成了鮮活的人。
其實,產品也好,人也罷,你看到的外在都是背後系統能力的呈現。
這節課最大的收穫就是:
做一個產品,要注重使用者體驗,但使用者體驗到底是什麼?你要能夠從戰略存在、能力、資源、框架、感知等方面分層處理。
作為一個使用者,當你面對一個產品,甚至是一個人的時候,你要學會從這個五個層次去分析,去認識。
有一句話講,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我覺得這說的不只是人,也包括產品。
當你從這個五個層次去分析的時候,這句話的合理性就容易理解了。
04
之前講到過,不要憋大招,當時主要是從獲得即時反饋,鍛鍊進取型人格角度去講的。
但是,從使用者體驗的五層理論出發,我們又有了一個更新的角度。
不要憋大招,因為沒有系統能力支撐的美好感知,最容易讓人產生幻滅。
------
東隅已逝 桑榆非晚 我是桑榆仁 歡迎交流 qingqingzijin421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