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寧·產品思維30講筆記
樑寧·產品思維30講
得到APP《樑寧·產品思維30講》,是我目前為止訂閱過的知識付費類產品最震撼的課程,不要被產品二字侷限在以為只是產品經理學習的課程,產品思維可以應用在很多地方,樑寧的這個課程維度很高,與正經的產品技能課程不同,適合所有人學習。
本文大部分內容參考自:簡書,張聰2018, ofollow,noindex">《樑寧·產品思維30講》
1. 同理心訓練
1.1 怎樣理解愉悅和不爽
需求被滿足,這種感覺叫 愉悅 。一種繃了很久的需求,突然間被滿足了,這種感覺叫 “爽” 。
案例1:俄羅斯方塊遊戲:
大家肯定都玩過俄羅斯方塊的遊戲吧?下來一個你需要的形狀,消掉一行,消掉兩行,伴隨著消除的音樂,這種感覺叫愉悅。
你摞了很高一列,就等一個四格的長條,越等越危險,越等越焦灼,突然,長條下來了,一下子,四行消掉了,這種感覺叫爽。
拉動你玩遊戲的,就是微小的愉悅感,和繃了很久的需求,突然被滿足的爽感。加在一起,這種確定性的滿足就會成癮。
案例2:
支付寶和微信紅包大戰,微信搖一搖“爽”,支付寶集五福“不爽”
滿足了人就會愉悅,壓抑了很久的需求突然被滿足就是爽。這是瞬間的情感感受,如果有一件事能持續讓你滿足,那就是你的天分所在,是上帝給你的初始密碼。你吸收了誰的營養,你就變成誰;你靠什麼滿足你,你就會成為它的樣子;什麼東西持續滿足你的東西,什麼東西永遠讓你不爽,這就是你的命運。
“滿足”“愉悅”“不爽”。三個詞很普通,但是我希望你能夠發現很普通的詞的深意:
- 你可以量度,一個產品到位不到位;
- 你可以量度,你和一個人的關係;
- 你還可以看到,自己的天分和命運。
1.2 怎樣理解憤怒與恐懼
憤怒和恐懼是同生的一對感覺,都是來自於被侵犯;憤怒,就是感覺到自己的邊界被侵犯。
一隻貓在自己的領域裡,來了另外一隻貓,邊界被侵犯,這隻貓就會憤怒,但如果來的是一隻老虎,貓就不憤怒了,它會恐懼。
本質上,憤怒其實是一種恐懼;焦慮也是一種恐懼,它來自對恐懼的想象,因為無從逃避,所以是一種持續的恐懼,就會內化為焦慮;羞恥感也是一種恐懼,它來自對社會評論的恐懼。
《勇敢的心》裡的華萊士,面對蘇格蘭統治者的殘酷,99%的人都恐懼了,而他是憤怒,所以他是英雄。
恐懼是一個人的發展邊界;恐懼也是一個人的前進動力,恐懼還是產品的痛點。要麼做一個讓人愉悅到爽的產品,要麼做一個人幫人抵禦恐懼的產品。人們會為了解決恐懼,毫不猶豫的花錢,所以中國的醫療和教育,是最大的市場,這是對生存的恐懼;為什麼醫美產品比普通人化妝品貴那麼多,對青春流逝的恐懼;聽羅輯思維、用得到,為什麼啊,認知焦慮,還是恐懼嘛。
1.3 產品要順應使用者滿意識
產品是被動的藝術。因為產品不能像真實的人那樣教育使用者、說服使用者只能靜態地等待使用者的選擇。所以,要做順應使用者潛意識的產品,不要讓使用者思考,不要激發使用者的防禦心理。
案例:音箱調研的例子
人們說是喜歡黃色的,但自己卻帶走了黑色的,人為什麼會口是心非,因為人會基於自身所處的角色、所在的場景和個人的認識判斷,選擇性地說一些他覺得正確的話;但是,這些正確的話,並不代表使用者的真實選擇。熟悉的感覺就是潛意識裡覺得安全的感覺,這樣就不會觸發防禦。
潛意識裡的東西是什麼時候被放進去的呢,一種是在你童年的時候,因為那個時候什麼都不知道,還沒建立意識和防禦去辨別。這時的觀念就會直接進入你的潛意識,成為你最內在的感知、你本能情緒的一部分。所以為什麼說要了解一個人,需要了解他的童年。你想了解一個人的關係模式,最好是瞭解他童年時與親近人之間的互動模式,這幾乎就是一個人一生的模式。另一種是催眠,本質之繞過防禦;微笑是一種催眠,因為它會讓你放下防禦;重複,是非常重要的催眠,這是我們生活中使用的最重要的方法。
1.4 認清人的本性,理解角色化生存
我們被教育成了角色要求的樣子,就好像寄居蟹一樣,頂著殼生存。做產品要放棄對使用者的角色化預期,放棄設想使用者“應該”怎麼做,要去發現真是的使用者。角色化生存就是我們真是的生存處境,但是隻有去角色化地認識、溝通、互動,你才能得到真正的感情。
為什麼孔子對中華民族是非常重要的人,因為他給我們整個民族都寫了角色說明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婦。教育是反人性的,如果一個人沒有被教育過,那他就是沒有羞恥心的,就是懶惰的。教育是按照人類對社會的美好期望來教育你,換句話說,所有的教育都是理想化的,如果人本身就是這樣子的,也就沒必要教育了。比如我們小時候看《梁祝》那種至死不渝的愛情、《三國演義》裡“劉關張結義”那種同生同死的友誼,你就會以為愛情、友誼就應該這樣。在人世活了半生以後,你才會發現真實人世間不是這樣,這樣的友誼與愛情真是少之又少的小概率事件。所以這樣的友誼和愛情才會成為傳奇,才會被傳頌。如果滿地都是這樣的友誼和愛情,大家就不傳頌了。書讀得越多的人越容易理想化,說的俗一點,就是不接地氣。
1.5 自我與自律,哪一種更貼近產品精神
靠愉悅驅動的人,往往自我。靠恐懼驅動的人,往往自律。這兩者,都會誕生非常優秀、非常成功的人。
自我的人更適合做產品經理,因為創造力是自我的延伸,而控制力是自律的延伸。人長期關注什麼,就會認為什麼東西更重要,自我的人長期關注的就是自己,所以必然自私。
自律的人,長期關注的是外部的邊界和規則,所以這類人有克己奉公的精神。
總結
我們內在的愉悅、恐懼、潛意識與集體人格,共同形成了我們自己。當你要認識一個人,或者要做一個產品時,你要思考自己到底要在哪個層面下功夫?你還是要回到自己的內心 ,看到自己的愉悅與恐懼,看到自己的天分,看到使用者的愉悅與恐懼,瞭解他們的潛意識和集體人格,不要觸發他們的防禦。
2.機會判斷
2.1 點線面體的戰略選擇
如果要成為中產,至少要收穫一次線性週期的收益。如果要成為富人,就要藉助經濟體的崛起。如果一輩子都只在一個點上耕耘,即使再努力,也只是。窮人勤奮的人生。
悲催的人生,就是在一個常態的表面上,做一個勤奮的點。更悲催的人生,就是在一個看上去常態的面上,做一個勤奮的點,你每天都在想著未來,但其實這個面正在下沉。最悲催的人生,就是在一個看上去常態的面上,做一個勤奮的點,其實這個面附著經濟體正在下沉。如果一個人一生只能收到點狀努力的即時收益,從來沒有享受過一次線性週期的成果回報,這叫窮人勤奮的一生。
如果要成為中產至少要收穫一次線性週期的收益。如果要成為富人,就要藉助經濟體的崛起。如果一輩子都只在一個點上耕耘,即使再努力,也只是“窮人勤奮的人生”。
2.2 怎樣找到有勢能的趨勢
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每一個人要做成一件事情,本質上不在於你多強。而是你要順勢而為,於萬仞之上推千鈞之石。人生的選擇遠比努力更重要。
結婚教練給女孩第一次相親提了三點建議:
- 打扮要女性化;
- 不要努力表現自己,不要談自己最擅長的東西,不要努力營造氛圍,平淡如水即可;
- 適當的時候,主動結束約會,如果對方不再約你了,就放棄這個人。
你的樣子了,有你愛過的人,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讀過的書。你平平常常拿出來的樣子,就是你真實的樣子,這樣你可以穩定提供的樣子,才是可預期的樣子。從這個穩定的點開始,作為一段長期關係的發端,有可能才是靠譜的。
案例:作為一個CEO,你不應該天天對自己的團隊和員工不滿意。你應該去找外部勢能,為你的組織賦能。
案例:優酷和愛奇藝與阿里和百度的比拼
你要明白外部的勢能才是最重要的,不要過於苛求那個跟隨你的“點”,這才是決策的關鍵。人生的選擇比努力更重要。你的選擇應該是一條“線”、一個“面”,甚至是一個“體”的收益,你個人的努力,只是在“點”、“線”、“面”、“體”的既定框架內,作為一個“點”的掙扎而已。
2.3 痛點、癢點、爽點都是產品的機會
好產品的切入點有3種
- 第一點,痛點,要打中人的恐懼
- 第二點,爽點,使用者有什麼需求,你能夠即時滿足他
- 第三點,癢點,要滿足使用者想象中的自己
痛點是恐懼。比如,當年的海飛絲廣告打動了我,我第一次拜訪岳父岳母,肩上都是頭皮屑,讓老人一臉嫌棄;面試的時候衣服上都是白點,讓面試官皺眉頭……這些都是痛點。
爽點是及時滿足。比如,今天的外賣,你在家用手機下單,吃的就送到你家來了;你在河狸家上下單,美甲師就上門給你做了美甲了。自我實現其實是一條漫長而痛苦的路,人的本性是懶惰的。你看到一個人展現出來勤奮、規整、自律,其實這是被一系列的恐懼、集體人格、潛意識壓迫,才會呈現出那個樣子。
癢點是滿足虛擬自我。虛擬自我就是想象中那個理想的自己,比如,我們看偶像劇,追星,看網文,看英雄故事,看網上的名人八卦,看名人創業故事、成功神話。這是在熱追他們嗎?不是,你情不自禁投入到關注的內容,是你的虛擬自我,是你自我想象的一個投射。
2.4 兩套經典使用者畫像
兩套經典使用者畫像:
- 第一套畫像:產品是你的草場,第一個使用者是第一隻羊,只有第一隻羊能在草地上吃得滿足,才能引入更多的羊。
- 第二套畫像:羊群中有不同的偏好,需求明確、對價格敏感的是大明羊;不知道買什麼,閒逛的是笨笨羊;不想買東西,就想打發時間的是小閒羊。
百度服務大明,你要什麼說清楚,我幫你找。淘寶服務笨笨,沒什麼事你就來逛吧,有層出不窮的東西給你看。騰訊服務小閒,閒著沒事的時候,開啟騰訊的任何一個產品打發時間
2.5 設計產品時要包括產品的場景
萬物互聯,未來網際網路到處都是入口,但有入口不等於有流量。
只有能觸發使用者情緒的場景,才是流量入口。
網際網路商業核心比拼的就是三件事:產品的比拼、流量的爭奪、轉化率的優化。
場景要能觸發情緒
案例:吃飯、來餐廳的場景、傑奎琳穿衣服的講究
總結
你要規劃一個產品,需要問自己七個問題:
- 第一,我的產品解決了什麼問題?是痛點、癢點,還是爽點?
- 第二,我在為誰解決這個問題?他得到即刻滿足了嗎?這是使用者畫像的問題。
- 第三,有多少人需要解決這個問題呢?這是市場規模的問題。
- 第四,目前人們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呢?這是競爭分析的問題。
- 第五,我的競爭方案為什麼能夠在市場競爭中勝出?你不要簡單地看單點的競爭力,而是要看點線面體,誰給你賦能。
- 第六,使用者會在什麼樣的場景觸發情緒?需要馬上去解決問題,這是場景問題。
- 第七,當用戶遇到問題的時候,他會想到哪個名字呢?
3.系統能力
3.1 怎樣用系統能力給人提供確定性
使用者不是需要一臺打孔機,而是牆上有一個洞。以使用者得到這個孔為目的去提供服務,而不是想著我要做一個打孔機,然後賣出去,這就是產品和服務的區別 。持續地提供使用者可以依賴的確定性,這個是關鍵。如果你把過多地熱情花在了諸如ATM機應該是什麼形狀,是紅的還是藍的,可不可以再精美一點,這些顯性特性的東西,對於整體的業務效率和業務結果沒什麼影響。不要想著你要做一個產品能改變世界,而是想想你能為使用者提供什麼樣的服務。
所有的鐵粉是對確定性有依賴。
案例:ATM機的確定性
3.2 系統效率:小米的效率革命
企業是社會效率分工的產物,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網際網路時代企業的比拼,其實是效率的比拼。
第一,小米打OPPO和vivo,看上去是手機的產品戰爭,但實際上背後是它們的效率之爭。小米展現的至少是兩個方面的效率:一個是小米組織裡個人的特殊效率;另一個是小米系統性地搭建了智慧效率。
第二,當你決定要做一個產品,準備搭建自己的系統能力時,你先問自己一句“我應該從哪個點來建立我係統的效率優勢?”因為沒有效率優勢,這個系統是一個沒有競爭力的系統。
3.3 系統世界觀:微信、米聊、陌陌
判斷產品經理水平的依據:第一個產品版本能不能設計得功能簡單,直指人心。產品複雜是因為產品經理的不自信,只能從附加功能中找心理安慰。產品設計應該找到核心,小步快迭代,而不是憋大招。
3.4 系統迭代:微信紅包的意外與刻意
一個產品、一家公司、一個城市都是迭代的產物:你自己的人生也是迭代的產物。你現在處於哪個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選擇如何迭代。從一個好的核心開始,做好一次次微小的迭代,就能成就你的產品、你的人生。
3.5 系統生死線:獵豹和它的關鍵任務
如果生在和平年代,也許按照專案管理,把專案做好上線運營就好。但機會、資本、野心、人才雲集的今天,幾乎每一塊藍海,都會變成紅海。你需要的是像摩西一樣的領導力,甄別關鍵任務,動員眾人,劈開紅海,帶領大家穿越生死。
只要你在場,總有一天會面臨生死時刻。日常管理用管理能力,跨越生死的關鍵時則需要領導力。領導力的核心,就是甄別關鍵任務,像摩西劈開紅海那樣,帶領團隊跨越生死。
4.使用者體驗
4.1 使用者體驗的五個層次
沒有完美的產品,也沒有完美的關係。做一個產品,就是我要做一個東西,讓它成為某些人生活中、工作中可以確定性依賴的存在。看一個人,則是我知道對方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存在,我是不是認同他想要的存在感。並且站在這個人的立場,接納這個人的瑕疵,幫助他,成就他。
看一個人或使用一個產品的使用者體驗可以分為五層:戰略存在層、能力圈層、資源結構層、角色框架層和感知層。
案例:搜尋引擎的競爭
4.2 怎樣繪製使用者體驗的地圖
因為資料是水管裡流的水,是一個常態,是一個結果。使用者研究,重要的不是零散地收集資料,拿資料證明自己的對錯,而是建立一個有代表性的故事。一個好產品,是從一個好故事開始的。
4.3 服務藍圖的核心設計要素峰值、終值
體驗一個事物或產品之後,所能記住的就只有在峰值與終值時的體驗,而整個過程中每個點好與不好,時間長短,對記憶或者感受都沒那麼大影響。
我們有個使用者視角的使用者體驗地圖概念之後,需要對應做服務藍圖,來安排我們的資源,以及配置每個接觸點的角色,用來完成任務。但是企業的資源是有限的,你不可能在所有點都達到使用者預期。所以,你需要做的是,在服務藍圖上配置你的資源來製造使用者體驗,使使用者擁有一個美好的峰值和令人回味的終值,並且全程不突破使用者的底線。
4.4 上癮機制使用者激勵系統
首先,人會上癮,是對確定性滿足感的依賴。其實,上癮機制的設計,就是對使用者激勵機制的設計。激勵使用者,你需要考慮如何用外在激勵和內在激勵來交替地持續激勵他。設計你的激勵系統,設定一系列使用者的受激勵點給使用者成就感,定義他的獲得能力,並降低門檻。
案例:遊戲
4.5 名字是你的文化資產
當你要起一個名字的時候,你要知道你是在尋找一句咒語。通過這個咒語,你和你的同伴一起召喚你的產品,把它從無到有召喚到這個世界上。人為什麼要說話?說話就是咒語,舒舒服服的,幹嘛要說話,說話是為了驅動別人,驅動世界。用錢或者權力來做槓桿,咒語的力量就增強了。判斷一個名字是不是有力,在於能在對方心中召喚出一種什麼樣的情感。
雷軍說:“什麼是口碑?口碑就是把事情做過頭。”一個朋友買了一瓶100塊錢的精油,結果收到了7件贈品。他收到包裹第一感受是一瓶小精油,還寄這麼大一個盒子?拆了包裹,他一件一件往外拿贈品,拿到第三件贈品的時候,他已經忍不住說:“還有?”朋友說,在淘寶買個東西有贈品,這事挺正常,買一件贈7件,這真是過頭了。但真的讓人印象深刻,有一種忍不住要和人想說說的感覺。這就是口碑,這裡有一個淨推薦的概念。工作上也一樣,把工作上的事做過頭,超出領導的預期。
5.創新模式
5.1 用使用者價值公式衡量創新
俞軍的使用者價值公式:使用者價值=新體驗一舊體驗一替換成本。
沒有創新的產品,根本不應該去做。產品經理是以創造使用者價值為工具,打破舊的利益平衡,建立對己方有利的新利益鏈,建立新平衡的過程。小企業、創業者還有什麼機會?小企業唯一的活路就是創新。小企業想改變宿命,飛躍龍門,唯一的路就是離開存量市場,尋找增量市場。新公司要尋找藍海市場,尋找沒有大佬、使用者體驗為零的增量市場。
5.2 用“交叉視角”跨界創新
為某件事感到痛苦,也許就是你心念已動的時候。而要尋找解決它的創新之處,不妨到其他領域轉轉。
創新重要的是面對痛苦,起心動念。如果斯蒂芬醫生,不曾為了新生兒的死亡而痛苦,他看到小雞在孵化器中蹦蹦跳跳就不會怦然心動。為某件事感到痛苦,也許就是你心念已動的時候。而要尋找解決它的創新之處,不妨到其他領域轉轉。也許它們就在某個動物園,或者某個車庫裡,等著你的眼睛看到它們。未來已來,只是分佈得不均勻。
案例:發明恆溫箱的故事
5.3 怎樣從新要素到新物種
新產品一定要有新要素,否則沒有競爭力。
新要素有兩種:
- 第一種,在現有體驗的基礎上,運用最新科技等新要素,提升使用者體驗,或者改變成本結構。
- 第二種,用整個社會經濟升級、產業升級所產生的其他領域新要素,變革內在的商業邏輯。也許使用者的前端體驗,依然是那個產品、那個服務,但公司背後的商業運作,已經成為了完全不同的新物種。
案例:亞朵酒店
實體商業的流量創新:
- 第一,好位置可以通過合作加盟獲得,網際網路公司為“房東”賦能。
- 第二,用眾籌把單純的“消費者”變忠實的“投消者”。
- 第三,IP合作,自帶流量。
5.4 三級火箭:深度講解網際網路降維打擊
商業模式的三級火箭:
- 第一級火箭搭建高頻的頭部流量
- 第二級火箭,沉澱使用者的商業場景
- 第三級火箭,完成商業閉環。
但有一個問題,你是追求無限上升的快感?還是想在人類的天空上放一顆星星。
5.5 顛覆式創新成敗價值網
一家企業,成也價值網,敗也價值網。價值網裡有三個角色;客戶、對手、投資人,他們既成就了你也會束縛你。
一家企業會形成自己整體思考問題的方式,就是組織心智,一旦形成,很難改變。
6.產品世界觀
6.1 產品的微觀、中觀和巨集觀角度
中觀套路:學習招數。
什麼叫中觀?就是套路。大公司是學習套路的好地方。一家公司能系統培養某一類人,說明這家公司在這個領域有與眾不同的套路,比如:聯想出銷售、騰訊出產品經理、阿里出運營、百度出技術。
所以大學畢業去大公司是有價值的,因為套路有價值。套路像武功招數一樣,是前人總結的有效經驗。
除非你打算在大公司呆一輩子,否則最好不要超過5年。 因為,靠套路成不了高手。
套路可以讓你更有章法地展現自己,更容易搞定面試官,成為系統內按指令行事的公司中層。
微觀體感:成為高手
每一個微小的動作選擇疊加起來,就是你拿出來的產品,就是你活出來的樣子。
成為天才的一萬小時都幹了些什麼?大量的時間都是在建立細微的微觀體感,建立長在自己身體上的真實感覺,眨眼之間的好惡判斷。
而在大公司也好,看書紙上談兵也好,擁有了中觀套路的人,一定要補微觀體感。否則,說起來都對,做事卻都不到位。如果能夠同時擁有微觀體感和中觀套路,那就是一個產品好手了。
巨集觀能力:打大仗
那什麼是巨集觀能力?就是打大仗的能力。
你說錘子手機的微觀體感和中觀套路如何?很好啊。比起小米手機,差在巨集觀能力。
你說易到用車當時的使用者體驗和口碑如何?很好啊。比起滴滴,差在巨集觀能力。
6.2 人生邏輯大於商業模式
所謂“完美的產品”“極致的產品”就像“完美的人”一樣,只是一種追求,但世上並不存在。 重要的不是完美,而是對方要的那個確定性你是否還能提供,對方是否還依賴你,這才是關係的關鍵。
對一個產品的使用,對一個人的關係。持續收到確定感的反饋,就會覺得安全,覺得可以依賴。如果突然變得不確定,就會有被傷害的感覺。這也是網站不要輕易改版的原因。
為什麼會有很多企業家,很多事看上去可以做、應該做,但沒有做,這就是 “非不為也,是不能也”。成功學給出的邏輯雖都很對,但是我實在是幹不來。其實正確的做法就是,自己真實能做到的。
商業是以利潤為中心,人生是以意義為中心。商業並非人生的全部。人死前盤點自己的一生,其實沒有人看這一生賺了多少利潤。做你有內心確定感的事,人生邏輯大於商業邏輯。
說“確定性”和“不確定性”之前,我說一下馬雲的組織觀:
- 三級組織是共同規則。一般的公司職員、學生、生產線的工人、軍人、犯人都是共同規則管理。
- 二級組織是共同利益。平時管士兵是共同規則;打仗要攻城了,誰先進城有賞,這算一種共同利益。老闆和員工之間,是共同規則;和股東之間是共同利益。
- 一級組織是共同信仰。共產黨早期的故事,就是有信仰的組織。
- 頂級組織呢?是至情至性。
6.3 產品連線客觀世界、過去與未來
網際網路時代已經結束了。2018年之後,新機會屬於以網際網路為基礎設施的科技公司、新品牌公司。中國原生品牌井噴的時代,願你置身局內。